當把經濟學和企業員工分配放在一起的時候,很多人會以一種詫異的態度來審視,感到一個是純理論的,一個是超實際的范疇,根本風馬牛不相及怎么能放在一起討論。那到底彼此之間會有什么樣的聯系?或有其他方面的相關性?經濟學是否能在實際生產中給生產帶來某些實際效益?
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可能會親自在流水生產線上工作過,也有可能因為客戶關系到過有流水生產線的企業里面,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見過流水生產線生產的工藝。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見過流水生產線,都很深刻的一點是機器在不停地運轉而,每個人固定在一個崗位上不動,正常生產中不會讓產品積壓在某個崗位上。這就應用到經濟學里的分工。但分工有哪些優勢呢?會給企業帶來究竟怎樣的收益?或產生什么樣的的邊際效應?分工之后,同樣人數的工人所能生產的數量大為提高,主要是基于三種不同理由;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為專業而日益精進,每個工人手腳靈巧的程度提高了;第二,工人不再需要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節省了一些時間;第三,由于發明了許多機器,簡化與節省了人力,使一個人能夠完成許多人的工作。(此處的“發明了許多機器”是基于該崗位上的人員想更快的完成工作,以有自己更多的私人時間或預期能得到更多的獎勵的前提下,自我創新的一種提高效率的方法。)
我們將這三個方面對比公司實際運作加以解析。首先,勞動者的技巧因為專業而日益精進,工人手腳靈巧的程度提高,必然會提高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使每個人的工作只剩下某一單純工序,而且使這個單純工序變成他在一定時間內唯一的職業,必然會大大提高他手腳靈巧的程度。比如我們公司的貨品,一個普通分揀工或者一個拆解木板工人縱然是用精巧的工具,如果沒有分揀經驗和拆解木板的經驗,一旦事出突然,必須立即分揀貨品或拆解木板,我相信,他一天頂多能做數量會非常有限,而且質量必然也好不了。一個分揀工或拆解木材的工人,即使以前做過類似或同樣的工作,但如果在一個固定時間里不是以分揀或拆解木材為唯一或主要的職業,就算他竭力工作,也很少能在一天之內做出一個專業分揀工或者專業拆解工人的工作量。有時候會看到一個同樣從事分揀或木材分解的人,即使努力工作每人每天也達不到畢生或一段時間以個別工序為業的工人,他們手腳熟練的程度通常也高得多。甚至于在任何未曾親眼目睹的人想來,這絕對不是人們手所能達到的敏捷狀態,顯然分工讓人們長期從事某個行業提高了工人手腳的靈活程度及提高了個人單位工作量。
其次,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常要損失一些時間,因節省這種時間而得到的利益,比我們表面看到時所想象的大得多。人不可能很快地從一種工作轉到使用完全不相同工具而且在不同地方進行的另一種工作上面。耕作小農地的鄉村農民,由種地轉到工廠小手工,又由小手工轉到在田地耕作,一定要虛費許多時間。誠然,這兩種不同的工作方式,如果能在同一廠坊內進行,那末時間上的損失,無疑要少得多,但即使如此,損失還是很大。人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時,通常要閑逛一會兒。在開始新工作之初,很難立即全神貫注地積極工作,總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當時間內,與其說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說他是在開玩笑。閑蕩、偷懶、隨便這種種習慣,對于每半小時要換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幾乎每天必須從事二十項不同工作的農村勞動者,可說是自然會養成的,甚而可說必然會養成的。這種種習慣,使農村勞動者常流于遲緩懶惰,即在非常吃緊的時候,也不會精神勃勃地干。所以,縱使沒有技巧方面的缺陷,僅僅這些習慣也一定會大大減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最后,利用適當的機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簡化勞動和節省勞動,這必定是大家都知道的,無須舉例。這里所要說的只是:簡化勞動和節省勞動的那些機械的發明,看來也是起因于分工。人類把注意力集中在單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許多種事物上,更能發現達到目標的更簡易更便利的方法。分工的結果,各個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會傾注在一種簡單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性質上還有改良的余地,各個勞動部門所雇的勞動者中,不久自會有人發現一些比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來完成他們各自的工作。所以,用在當今分工最細密的各種行業上的工作中是最為恰當的,有很大部分,原是普通工人的發明。他們從事于最單純的操作,當然會發明比較便易的操作方法。不論是誰,只要他常去觀察制造廠,他一定會看到極象樣的機械,這些機械是普通工人為了要使他們擔當的那部分工作容易迅速地完成而發明出來的。猶如蒸汽機活塞的發明,原本是因為一個小孩想用更多的時間和同伴們游玩,在偶然中發現用繩子把活塞蓋子系在另一個機械部位就可以自動工作,這一方面就是因為一個小壞的貪玩發明出來了。
綜上所述,不管是在大企業經營活動中還是在小企業經營活動中經濟學的理論在實體經營活動中具有實用性和具體的可操作性,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尺,分工可以使人做專業化的事情,專業化有助于人員在一個相對的固定的崗位上鍛煉出自己最擅長的技術,那么一個人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相對效率就會高很多,我們公司同樣可以在某些崗位上根據人員的年齡、體質、文化程度等綜合因素將人員固定下來,利用經濟學在實際經營管理中的相輔相成性提高工作效率,以使企業利潤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