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與大寫數字
如今我們在填寫各類單據、報表等與財務相關的數據時,都要求填寫大寫數字。那么大寫數字是怎么來的呢?
漢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八、九、百、千”,但因為字形簡單,容易被篡改,為了防止有人涂改賬冊,就必須用大寫數字。
目前最早可見的上述大寫漢字,出現在武則天的《岱岳觀造像記》中。
據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考據家顧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岳觀造像記》,可知《岱岳觀造像記》是則天朝所樹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寫數字。顧炎武考證說:“凡數字作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
武則天認為自己是開天辟地第一位女皇,不但把唐的國號改為周,也自己制造出很多漢字。這些漢字大多被她身后的學者給“肅反”了,流傳至今的,除了有名的“瞾”字,也就剩下上述可以防止涂改的大寫漢字了。大寫數字在則天朝以后不僅使用在碑石上,也出現在詩文中。唐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長慶集》中《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有這樣的記述:“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其中“貳”“拾”“漆”“捌”都是大寫數字。顧炎武說這個“漆”字,本應作“桼”,多的三點是后人擅自添加的。
明太祖朱元璋對大寫數字也有貢獻,他把“漆”變成了“柒”,“陌”變成了“佰”,“阡” 變成了“仟”。他是個完善者,絕非發明者。
數學家與近代會計之父
借貸記帳法起源于13~14世紀的意大利。借貸記帳法“借”、“貸”兩字,最初是以其本來含義記帳的,反映的是“債權”和“債務”的關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借貸記帳法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借”、“貸”兩字逐漸失去其本來含義,變成了純粹的記帳符號。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盧卡· 帕喬利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一書問世,標志著借貸記帳法正式成為大家公認的復式記帳法,同時,也標志著近代會計的開始。盧卡 · 帕喬利被稱為“近代會計之父”。
會計的起源與主管孔子
“會計”一詞,遠在大約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間的西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有為王朝服務的會計,有專職官吏專司其事。春秋時代的孔子就曾經當過管會計的委吏。據考證,會計在當時的基本涵義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年終伊總核算,月計歲會。后來有人總結為“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把“會”與“計”兩個字聯起來,就成為總核算與零星核算的一個綜合體了。當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時,在原始計量的基礎上,計數、計量的方法和形式都有所改進,使當時最簡單的會計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到了戰國時代,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使封建經濟得到發展,也促進了會計的發展。當時用竹簡木牘刻寫的“籍書”、“計書”的帳簿已經出現,并用“入”和“出”作為記帳符號。到了唐代,工商業比較發達,經濟繁榮,對外貿易和造紙業都有所發展。這時我國會計開始傳播到日本等國家,報表和帳簿也普遍使用紙張。同時對于當時的所謂“國計”也有一定的文字資料記載。到了宋代,官府中的官吏們報銷錢糧或辦理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實行“四柱結算法”。所謂四柱就是指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項數字。比作支撐物體的四根柱子,認為柱柱緊要,缺一不可。四柱之間的關系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因此,從舊管和新收的總數中減去開除數就是實在數。用現時的會計術語說,四柱就是上期(或期初)結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本期(或期來)結存四項。四柱結算法中的四柱平衡關系形成了會計上的方程式,這不僅成為我國傳統的中式記帳法(中式簿記)的一個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一直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