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應該有兩個主義,一個是理想主義,一個是樂觀主義。這話出自熱播電視劇《心術》里的一位醫學老教授的之口。他是一個標準的理想主義者,他說,我相信總有一天醫院會成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他的這番話激勵了不少新進的醫學人士,被奉為精神領袖。最開始在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我是奔著那幾位當紅演員的人氣去的,看后發現那些年輕的演員雖然很有表現力和張力,話題性也十足,但這部電視劇結束之后留在我腦海里的卻是這位老教授拿著筆戴著眼鏡站在前臺給科室醫生開會時說這番話的情景。
理想主義,現在聽來多么文藝的詞兒啊。作為八零后,我能想到的理想是小學時候的作文題目。那時候對書本里說的一切都充滿新奇,為此立下過不少豪言壯語,我長大了想當一名……再后來念初中了,書本里的保爾科查金給我們印象深刻,田曉菲《十三歲的際遇》挑起我們對于大學的全部幻想和渴望,然后那時候的理想就成了考上名校念大學。再后來高中了,發現名校雖好,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上得了的,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做的事情,有些人適合念書,然而有些人卻是如何努力都不適合念書。然后開始迷茫,理想似乎與我們朦朧起來。出來工作之后理想就成了奢侈品,像廚窗里的工藝品,美麗,絢爛,充滿夢幻和浪漫。失意的時候走過去,隔著玻璃靜靜的觀望著它,想像著一切美好的事情。然后,轉身離開,投奔生活的鎖碎里。它成了裝飾品,而非實用品。久不久拿出擦掉它上面的灰塵,然后再放回廚窗里。慢慢地就淡了,慢慢地就忘了,有一天清理屋子,發現了它,棄之可惜,卻又無處安放,最后決定把它束之高閣。
忽然有一天我們累了,失意了,想不明白自己為什么這么辛苦打拼了,覺得我們的生活里缺少了什么。究竟是少了什么呢?是什么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溜走了,是時光還是其他更重的什么呢?我們開始埋頭苦思,緬懷過去,開始拼命尋找,究竟被我們弄丟的東西是什么呢?電閃雷鳴的瞬間,好像忽然間就一下子想明白了,原來是理想!對了,就是理想,那個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悵然若失的東西就是理想,那個讓我們一提起來就疲憊盡失的詞也是理想,那個一提起來就讓我們熱血澎湃的還是那個詞理想。我們似乎一下子就在黑暗中看到晨光了,我們是為理想而活。這個想法讓我們在一瞬間變得高尚起來,凡是為理想而活的人都值得我們為之充滿敬意。樂觀主義,在百度詞條里的解釋是樂觀主義(另稱樂天派)是指一種對一切事物采用正面看法的觀念,能夠帶給我們需要的正能量。
樂觀主義讓我想到一部曾經看過的影片《阿甘正傳》,里面的主人公有許多經典臺詞,我們共同分享一下:“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蠢人做蠢事,也可理解為傻人有傻福) ” ,“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 (奇跡每天都在發生) ”,“You have got to put the past behind you before you can move on.(放下包袱,繼續前進)”,“ You are no different than anybody else is.(你和別人沒有任何的不同) ”……重溫這些之后,你還會覺得你比其他人更不幸嗎,還會覺得你的努力付出沒有回報嗎?樂觀主義教會我們永遠不拋棄,不放棄。最終我們都會像許三多一樣,收獲到我們想要的,這就是樂觀主義的力量。
時下或許我們面臨困境,或許我們失意無措,但這個時候更需要我們的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
人的一生要有兩個主義,一個是理想主義,一個是樂觀主義。老教授的話又一次的浮現在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