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這是至高無尚、振奮與喜悅、勤勞與汗水的代名詞,有多少人為它而不斷奮斗,有多少人為它而不斷成長,我堅信人雖然不是努力就會成功,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會等到屬于你成功的機遇。
利用空閑時間隨手翻開《三分機遇七分努力》這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了我,使我懷著探索的心情繼續讀。讀書的時候總是會將個人現實中的一些事物、經歷聯系起來,因此寫出點自己的感觸。
我們分析一下什么是機遇?現代漢語辭典把機遇解釋為對人有利的時機、境遇和機會。在現在社會中,人們把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的進行某項觀察活動、實驗時的偶然發現稱之為機遇,由此可見,機遇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事物,他是認識機遇、駕御機遇的總和。機遇具有偶然性、客觀性和意識性。客觀性是指機遇的存在不以人的好惡而改變;意外性是指機遇通常出現在人民有意識有目的預知的活動之外的,機遇的時間性特別強,長則數載,短則稍縱即逝。
我們要了解,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像鳳毛麟角,希罕至及,三國時期的周瑜就曾慨嘆過: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籌筆驛》詩中的兩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但是這只是說明機遇的突然性,不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有的人因為抓住機遇而“柳暗花名又一村”,正摘取著成功的桂冠;也有的人因為與機遇擦肩而過,還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甚至為錯過機會而抱憾終生。所以說抓住機遇也是一種能力,它會幫助你在人生道路上,苦苦跋涉時來一次轉折性的飛躍,讓你看到成功女神的微笑。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抓住機遇的準備和能力。我們必須善于抓住機遇。每一次機遇的到來,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它需要我們有堅實的功底和知識儲備,也需要我們在看到機遇的時候,拿出拼搏和應戰的勇氣來。
我們生活在一個傳統價值崩潰的時代,實干精神被很多人拋諸腦后,一夜成功的投機心態,讓我們迷失在這個時代中。有人總結出了“豆芽現象”,很值得我們反思。豆芽的生長速度極快,幾天時間,就能抽長六、七公分,且外表看起來既壯碩又飽滿。然而,豆芽的質地卻異常脆弱,稍遇外力便應聲斷裂。長得快,卻水分太多,容易折斷,這不是現在很多職場人的鮮明寫照嗎?
其實,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個過程,腳踏實地,才能根基牢固,才不會在真正用的時候不堪一擊。機遇只會垂青于一部分投機分子,更會垂青大部分實干家,實干比鉆營要累,但積累下的經驗和業績,卻能受用終生。成功不是潛伏出來的,而是憑本事干出來的,靠學習提升起來的,用經驗累積上來的。
一味追求機遇,守株待兔,坐等待斃,凡是靠機遇成功的人,并不都值得羨慕和青睞。天賜良機不可失,坐失良機更可悲,一個人要學會創造機遇,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奮努力,不斷進取,踏踏實實地耕耘,才能獲得成功。當機遇敲門的時候,要是猶豫著該不該起身開門,它就去敲別人的門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會等到機遇的。正是書中論述的成功是靠三分機遇七分努力。